恽梅:咨询工作中,如何启动青少年的改变动机?

2019-12-27 16:40:25808

内容来自第32期1879研习社

嘉宾

恽梅: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,1879二期班毕业学员。收费个案量超过1000小时,擅长婚姻家庭、职场人际、青少年心理等咨询服务。

主题

咨询工作中,如何启动青少年的改变动机?

大纲

1、青少年个案的一些常见议题;

2、结合案例:如何和青少年建立关系;

3、结合案例:如何启动青少年的改变动机。

正文——

大家好,很高兴今天晚上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关于青少年的议题。我相信不少朋友是心理咨询师,也有一部分心理学爱好者,以及青少年的家长。我们对如何做青少年的咨询,或如何陪伴青少年的成长的话题,非常感兴趣。

现在来访者中,青少年极其家庭的比重越来越多,就我现在的工作,已经占到了来访人群数量的一半。我相信很多和青少年一起工作的咨询师,在一开始和青少年及家庭工作时,很多时候都会感到非常棘手。

因为有的青少年的问题相对简单,他们要求父母带自己过来做咨询,这一类青少年愿意和咨询师合作,能说的清自己遇到的困难,他们也期待透过咨询得到改变,他们的咨询动机就比较高,只要咨询师能同理共情到他们,建立关系会相对顺利。

有的青少年个案则相对复杂。他们可能是被父母带来咨询,对咨询持着负面的态度,甚至会觉得咨询师和父母一样,都是来管教他们的。这些比较复杂的个案,往往是牵涉到纠结的家庭问题。面对这一类的个案,咨询师不光要和青少年工作,更重要的是和青少年的家庭工作。

除了以上两类青少年的个案,还有的青少年被带来咨询时,情况更为棘手,比如现在盛行的青少年忧郁症、自我伤害行为、厌食症的个案。青少年若有以上情形,已是相当危险了,这个时候咨询师首先要提醒他们先去精神科诊断治疗,以心理咨询来辅助。如果采取错误的方式,不仅没有帮上青少年,甚至会将家庭导向更危险的处境。这一类的个案今天不做讨论,今天讨论的主要是上面说的两类青少年个案。

今天的第一个主题:青少年个案的一些常见的议题。

让我们来看下面几个简短的案例,来呈现青少年个案主要议题的样貌是什么样的。

案例一:雷雨,男,高一,初中成绩较差,不愿继续读高中,要求父母帮其报考职业学校学表演专业,在新学校,雷雨在好友的带动下开始热衷于玩摩托车,并出现多次违反校规的情况,爸爸开始严格管教儿子不当的行为,禁止孩子再和那些玩摩托的朋友相处,父子冲突,孩子不去学校。

案例二:小雪,女,高二 被老师投诉在学校谈恋爱,妈妈偷看孩子的手机并威胁孩子不允许再和男生交往,每日接送孩子,避免小雪和男生再有所接触,小雪感到不被理解,一回到家就躲到房间,不和父母交流。

案例三:珊珊,女,初一,好友和别的同学玩在一起,不理睬珊珊,并且还和其他同学一起在背后议论珊珊,珊珊回到家大哭起来,情绪低落,父母对此很惊讶。

案例四:家明,男,初三,被老师投诉说难管教,爸爸叫孩子认错,孩子很倔不认错,爸爸没收家明的手机作为惩罚,家明问同学借了部手机继续偷着玩,爸爸气的不愿意回家。

在这些案例中,父母常常对青少年情绪的混乱和叛逆的行为束手无策,有的父母忽略青少年情绪困扰的严重性,视为发展中正常的现象,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处理,加重了青少年的问题行为。有的父母则是过度反应。比如案例二,父母视孩子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为洪水猛兽,造成和孩子关系的紧张,孩子不再信任父母,并且不再和父母交流。

遇到的青少年发展性议题主要包括:

一、青少年的家庭关系

从10左右,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,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往往越来越疏远,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隐私,常常会锁上门,躲在房间里用社交软件偷偷地和同伴聊天。如果这时候青少年要求有独立空间的需求,会威胁到父母,父母开始管教控制青少年,对青少年的行为提出要求。

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,有些青少年可能更加退缩,来避免和父母发生冲突,逃离父母的监管。在这种情况下,依赖子女来满足个人需求的父母,可能会觉得被拒绝而情绪低落,或者以拒绝子女为报复。还有的青少年和父母对抗,父母觉得自己失去了做父母的权威感,这时候父母会更加夸大孩子的问题,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疏离。

基本上来做咨询的青少年,咨询师都会处理到他们和父母、家庭的关系。

二、青少年同学间的人际关系

谈到这个主题,我想从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讨论,这两个阶段会有不一样。

第一个阶段,10岁到14左右,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,同学团体的重要性突然上升。未进入青春期的儿童会交朋友,但仍然会将成人的赞同和注意放在第一位。进入青春期之后,这种平衡将会打破。父母发现,孩子不愿意花时间和父母参加共同的活动,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与同学、朋友、团体相处。父母会很紧张孩子的变化,搞不清以前听话的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不听父母的管教,并且情感上越来越远离父母。

这个时候,如果青少年出现了不良行为,父母常常指责都是同学、朋友把孩子带坏,要求青少年远离那些父母认为的不好的朋友。

这时候,父母、青少年和青少年的朋友会进入所谓的三角关系之争:孩子借助同学团体作为挑战父母权威的助力,父母指责同学团体带坏了孩子,必须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负责,这个时候,父母的指责,只会让青少年的团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密,青少年与同学团体共同分享对父母的不满而建立认同感。

虽然父母因此觉得很挫败,但是同学团体在青少年发展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因为一方面,同学团体是青少年学习成人的友谊和亲密关系的基础;另一方面,同学团体提供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暂时的参考架构。青少年认为自己必须得到他人的接纳。

就像我一开始提到的案例三中的珊珊,好友和别的同学玩在一起,不理睬珊珊,并且还和其他同学一起在背后议论珊珊,造成珊珊的情绪失控,接着一个月的时间里,情绪低落。成年人往往理解不了,青少年为何将同学团体看得如此之重?其实对于青春期的孩子,他们视同学团体的接纳,有如生死存亡般的重要。他们发展自我认同、自我概念,是要在同学团体中来得到发展。

接下来是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第二个阶段,是14岁以上,到高中。这个阶段相较上个阶段,青少年开始发展与同学团体新的关系。在上个阶段,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主要在同性的小团体里进行,而与异性的互动通常限于班级活动。到了高中阶段,同学团体的组成开始发生变化。青少年的社交常常和异性在一起,起初的同性同学小团体已经逐渐分散为一对对的男女组合。和上个阶段比,高中期的青少年,更加能够包容同学团体的成员,而且面对自己的表现和其他同学的不同时,更加不容易焦虑。

三、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的发展

青少年在他们的世界里正努力的建立一种认同,这种自我认同简单的讲,就是一个人必须探索,并且决定他是谁。青少年有四种可能的认同状态。

由两个向度的相互作用来加以定义。第一个向度描述青少年在做决定之前探索多少的程度。第二个向度描述青少年对这个决定能做出多大的承诺,承诺的高低。

第一个类型是模糊型,是说一个人对未来不太关心,比较专注当下的满足。当一个青少年对于学习、运动和未来的专业生涯不感兴趣,而是花很多时间和同学在一起混,就是处于模糊型。比如案例一的雷雨,对学校学习不感兴趣,爱好和朋友玩摩托车,经常旷课和朋友混一起。

第二个类型是提早封闭型,就是青少年很确定将来的志向,而且放弃其他的可能性。一般这一类的青少年为一个决定作出承诺前,较少的经过探索的过程,通常他们成长在比较权威的家庭,父母也有提早封闭的特质,他们有强烈认同父母的价值的倾向。可能在学校表现出适应良好,但性格相对多的受到限制而太过保守,并且比较不愿意冒险。

第三类是延宕决定型,青少年如果处在延宕决定型,这是比较好的事情,在这种状态下的青少年致力于探索他们是谁,考量过所有可能性之后才做出决定。这些青少年往往最后会发展出一个清楚的自我认同,届时会达到第四种类型——成就型的状态。

大家可以用这个表,去对照青少年个案,或者自己家里的青少年,来判断处于哪一种认同类型。

四、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负责

青少年和成年人对于自主的定义通常不一样。父母强调自主需要负责任,青少年认为自主就是不受大人权威管制,自由,不被任何约束。比方案例四,家明不愿为自己在学校的行为负责任,却在玩手机上要求大人给到他自由。

青少年的自主必须随着负责任的的程度而增加。当父母给到青少年更多的自行决定的自由时,青少年也需要体验到自己不合适的行为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。青少年要在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下,学习如何平衡的发展自主性和自我负责的能力。

成年人和青少年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,要避免对青少年的不合适的行为采取强烈的反应,要帮助青少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,同时仍要与孩子维持关系。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发展出自主性和自我负责。

除了以上几点,青少年发展中常见的议题,包括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的议题、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议题、青少年性心理的议题等。因为时间有限,这些议题就不一一展开了。但是做青少年个案,这些发展中的议题,都是心理咨询师在和青少年及家庭工作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。

今天的第二个主题:如何和青少年建立关系?

首先,请各位思考一下,或者回忆下,当你的来访者是青少年,无论他是自愿来还是被父母要求来的,青少年及他的家庭带着各式各样的议题来,咨询师的第一个结构要从哪里开始?你会怎么想这个青少年的议题?然后你要从哪里开始收集资料?

在收集资料的过程里面,咨询师问这些青少年,回答的可能不一定多,因为有些青少年特性是沉默话少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觉得没有人可以懂自己,甚至觉得咨询师和父母一样,都是来管自己的。

青少年是不容易建立关系的一个群体,通常大部分青少年咨询的前一两次,他就会聊一两句,大概就这样子,没有更多的了。所以,和青少年咨询,在收集资料前,一定要建立关系,没有办法建立关系,你就不能够看清青少年的个性,也不能够了解到青少年议题的相关资料,没有建立好关系,任何技术都没办法介入。

建立关系,有一个很重要的介入,就是咨询结构。第一次咨询中,你要想办法让青少年觉得,在咨询中,是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需求。譬如说保密这件事情。当然也有说保密例外。但原则上那个需求就是,青少年想要有一个独立自主,自己可以掌握的空间、时间。因为他们正在发展自我认同,他们的自主性都很高,如果要青少年信任你,咨询师最不能做的,就是把咨询中青少年谈到的困扰,在不经过青少年同意的情况下,告诉他们的父母。所以保密和保密例外是我在第一次咨询中就会谈到的,这是青少年愿意和你合作的前提。

接下来咨询中开始收集资料,青少年,尤其是被父母要求来咨询的,他们不一定会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咨询师。比较有经验的、会收集资料的咨询师,在这个阶段就会有策略,先顺着青少年的需求走,引导青少年把他们的困扰、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咨询师敞开。只有这样,咨询师才可以更能够看清楚青少年的个性,接着才能做评估、个案概念化。

所以建立关系的第一步是要有一个场面架构,第二是要懂得青少年的需求。如何找到青少年的需求,不同的青少年,需求不一样。

案例:男孩,小辉,初二,除了上课,其他的时间都玩游戏,也不爱社交,周末都宅在家里玩游戏,妈妈多次抢走手机和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冲突,母子一起来咨询。

在这个案例里面,在前两次的晤谈中,无论我问到孩子生活学习的任何方面,都只是妈妈在说,孩子就是不说话,只是划手机。咨询关系中,只要青少年说话有一搭没一搭,不爱说话,都说明咨询师没有抓住青少年的需求,咨询关系建立困难。

首先我抓住了小辉想要被接纳玩游戏的需求,从和他聊游戏开始建立关系。从第三次咨询开始,我请妈妈出去,单独和小辉谈,和他聊游戏。小辉还是划手机,话也搭不上。那我就说,那你先划手机,可以不可以我坐你边上,和你一起划手机呢?小辉说可以。然后我坐到他身边,他划手机,我也划。陪到五六分钟的时候,在小辉划手机的间隙中,我抓紧时机,对他说:我很好奇,你划的是哪一款游戏啊?我开始挑起他主动的说话。只有聊他聊得了的,他才会主动说话。如果我跟他聊学校的人际关系、学习,他一定不会理我。只有聊游戏他才愿意开口。

当我那么问的时候,小辉的头第一次抬起来了。我做了一件他妈妈绝对不会做的事情,他发现咨询师还蛮上道的,跟妈妈是不一样的。趁着他有一些反应,抬头的时候,我接着说,我女儿最近也有在玩这款游戏,她打到哪里,有多少分数,有什么样的宝物。小辉听到我跟他聊这么多有关游戏的,我还这么专业,他的眼睛就亮起来了。

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跟小辉做链接。我要给他一个不一样的情绪体验。这样的情绪体验就是,他可以在一个大人面前聊游戏,而且不被批评。我又是女性,跟她妈妈同样的性别,他可以在我面前划手机,谈论游戏,这个体验真的不一样。关系建立起来,他开始开口,我才能够搜集到资料。

我还是顺着小辉,我问小辉,这款游戏最吸引他的地方是什么,他最喜欢哪一位角色的设定,从他热衷的游戏中收集资料,了解他的性格特点。

我想了解他的人际关系,就问他,有没有什么线上的朋友跟你一起玩,游戏里的朋友都是怎么认识的,你跟这些朋友在一起,都会聊些什么,会做些什么。表面上我跟他聊游戏,实际上我慢慢进入到他的生活和世界。

接下来几次,小辉已经不反对来咨询了,小辉的妈妈觉得真是不一样。在可以了解到小辉是什么时候爱上玩游戏的,那个时候他经历了些什么,了解他的自我概念、自我认同,了解到小辉的人际关系、个性特点、和妈妈的互动、在学校里的学业,等资料。了解到这些,我才有办法帮他更好地成长和改变。相反的,如果咨询关系建立不起来,即便我有各种各样好的技术,也没有办法开展后面的介入。

通过这些搜集到的资料,我逐渐形成了对小辉的个案概念。了解到小辉的困难,一开始是来自于学校的人际关系,他被同学孤立,他因应人际挫折的方式是非常焦虑,难以应付时就逃开,在游戏里呢,他认识到很多的朋友,我看到小辉更深层的需求是期待有好的同伴关系,这时候再进入介入和处遇计划,通过一些个人化的技术,让小辉认识到,在学校人际挫折时,他不适当的反应模式,和小辉讨论如何提高他的社交技巧,发展和伙伴的新的关系。慢慢地,小辉就减少了在家的时间,有更多的时间跟同学相处,发展一些兴趣和爱好,和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。

这一个案例说明,没有建立好的咨访关系,就不会有咨询师的介入和来访者的改变。建立好的咨访关系,要从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入手,逐渐抽丝剥茧,搜集资料,再评估、个案概念化,再做处遇和介入的计划。

今天的第三个议题:如何启动青少年的改变动机

和成年个案很不一样的地方是,青少年是父母付费来的,有些青少年即便愿意和咨询师谈,但仍旧可能改变的动机很低。尤其是寻求家庭治疗的家庭,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冲突不断避免沟通、关系疏离,青少年长久以来感觉父母是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,他们或是为了避免更多的冲突,将自己的情感和父母隔离,或者是反抗父母,和父母发生冲突。

总之,他们不再想跟父母谈,他们只是会更大的反抗,或者是消极面对父母。面对这样状况的家庭,要改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,最好的法师是让孩子和父母同时进入到咨询里。

案例:小文,初三,女孩,被妈妈带来咨询,孩子从一年前开始不和妈妈沟通,偶尔和爸爸说话。现在发现孩子早恋, 老师通报给父母。孩子面对妈妈说的任何话,包括妈妈关心温暖的话,孩子都不做回应,或只做最简单的回应。

如何提升小文和父母说话的动机,小文改变的动机如何提高呢?

我在和小文单独谈的时候,小文告诉我,她说,老师,我没有问题,我就是不想和爸爸妈妈说话,我在学校一切都很好。父母不管说什么,小文都没有任何动机去回应。而且小文还讲得非常清楚,说她对不说话的状态,感觉非常的好。也就是说,她在家里不说话的状态,是可以得到好处的。

不说话,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?我通过和小文以及她的父母单独的咨询,搜集到小文成长的过程,小文是五年级时才被父母从老家接到身边,那个时候弟弟刚出生。弟弟很乖,年龄小,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照顾。小文大弟弟很多,父母让父母分担家务,比如洗衣服收衣服,小文觉得不被喜爱,还被父母要求做很多事情,不知道什么时候,她发现不说话这一招很有用,不说话之后,父母变得很紧张,变得不敢凶她,她就不用做事。父母因为她不说话,变得对她特别关心。

不说话变成了小文很好用的工具。在咨询室里,观察到小文虽然不说话,但她看到父母紧张的样子,心里乐得很。

我用了一些家庭治疗的方法,让小文在说话的时候,也能得到不说话时能得到的好处,同时感受到不说话的坏处——比如在想要外出时,不说话就得不到妈妈的理解,也得不到妈妈经济上的支持。

通过这些干预措施 ,来提升小文的改变动机,提升愿意说话的动机。

再往下探讨时,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支持、陪伴是比较少的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对父母有很大的期待,但是总是遭遇失望,慢慢地孩子到了青春期,孩子不能承受那种失望了,干脆用不说话来代替失望。

这个案例中,小文的需求是,爸爸妈妈可以像对弟弟一样,关心和照顾自己,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,她就切断和父母感情上的链接,用不说话的方式和父母相处,并谈起了恋爱。

这个时候咨询师进一步的介入就是,让父母看到他们和小文疏离的亲子关系,增加父母对小文稳定的陪伴和情感支持,让小文知道,她不说话也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,不说话时候,父母一样会在乎她,爱她。这样才能让小文逐渐放弃用不说话的模式和父母互动,寻求更好的亲子互动的方式。

文字整理、编辑|如意